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農村社大十年

社大十年
十年運作經驗的總結與再出發
(敏州)

回顧十年,付出與努力,都是向前的動力,
互助與學習更是茁壯的沃土,
因為有你、有妳,我們結實纍纍,
落在這片土地上,
不容懷,每顆都是擲地有聲。
思路爬梳
一、.90年春季創立之初
1.自我定位:「在農村的行動型大學」
2.最初想法:相對於「都會型」以開課總數是為績效,「農村型」面臨人口分散,「讀書意願」不高的「被放棄」、「被刻意漠視」的社會。
3.開課方向:所以,更應該以「議題取向」、「解決問題」、「彌補差異」為開課方向。
二、第三屆全國社大研討會(90.4.14-15),發表「農村型社區大學應有的特色」,清楚提出旗美社大,或者是農村型社大在台灣四項展望,簡單來說就是「地方特色」、「農村意識」、「社區自主」、「社區改革」。
三、90年秋季
1.掌握核心概念:「農村」不全然是「農業」,「農村」不全然是「農民」,「農村是一個完整的生活文化載體」。
2.啟動「學程委員會」,建構四大學程,所有課程「反應農村的需要」。
四、第四屆全國社大研討會(91.4.20-21),提出關鍵性的論點:農村社大的功能,即是提供一個新界面,經由「同學的角色」,活絡農村內部連結,建立新的關係網絡。
五、91年秋季,張開學習之網,十六項議題區塊,建構開課範圍,約在同時,「農村串連平台」油然而生,四個串連介面,均有收穫,關鍵性的具體行動則是啟動第一屆「社區教育與農村工作坊」。
六、第五屆全國社大研討會(92.4.19-20),經過兩年半的旗美社大,聲明「農村型社區大學」的意義,,簡單來說就是「滿足農村需求」、「建立現代感的網絡」、「結晶農村智慧」。[1]
社大與我
一、擔任講師

課程目標
學程課程知識構面
社區培力課程名稱
2003
「農村.生活.勤讀書」
環境健康學程-學術課程-綠色思潮
「營造舒適的家園」
2003
「向農村學習,讓農村學習」
環境健康學程-學術課程-綠色思潮
「營造趣(厝)味的居家空間」
農村與農業學程-學術課程-生產行銷
「農村民宿之景觀與空間」
2004
「學習之地、組織之所、結晶之處」
環境健康學程-生活藝能-優質生活
「居家創意空間佈置」
社區與成長學程-學術課程-社區營造
「甲仙社區總體營造之社區空間體檢」
社區與成長學程-學術課程-社區營造
「泰安里志工培訓之社區健康資源調查、社區綠美化營造」
2004
「農村是文化的森林」
環境健康學程-生活藝能-優質生活
「創意居家空間」
社區與成長學程-學術課程-社區營造
「泰安里志工培訓之社區健康資源調查、社區綠美化營造」
「打造福安社區桃花源」
「社區創意產業」
竹編藝術之文化創意產業
二、擔任課程委員會召集人
我於20038月開始的秋季班課程加入了課程委員會,更在2004年擔任全年的課委會召集人,初期的旗美社大,試著建構一套農村鄉民社會知識系統,以有別於現代學院分科分系的封閉系統。這樣的努力是企圖將農村視為一個學校,在這所學校,是建立在對農村與農業、環境與健康、社區與成長、族群與文化這四個學群下。[2]
三、莫拉克重建站輔導老師
我在2010年四月份開始協助旗美社大輔導團隊,在高雄縣政府社會處主辦的「高雄縣八八風災在地組織社區重建人力支持計畫」中,擔任外聘委員,於是有機會瞭解目前災區組織面臨的問題與挑戰。[3]
我的社大經驗回饋與反思
1.「在課堂上,我們藉由新營造工法與技術的基礎,討論各種農村可能發生的局部營造行為。在戶外教學課程中,藉由參觀美濃客家文物館,體驗實際空間的營造思維。在由探訪每位學員居家環境的過程,透過學員參與及討論,我們思索各種農村型住宅環境改善的可行方案。藉由觀察旗山老街景觀工程改善,我們議論著公共與私密空間界定的各種可行性。在與學員相處過程中,筆者意識到一股逐漸成形而異於正統學院教育的強大能量正在成形。」[4]
2. 以社區為生活主體來進行各樣的教育活動、社區營造等,已漸漸受到重視。許育典在「社區大學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反省」一文中指出,在旗美社區大學的課堂中,講師王敏州藉由新營造工法與技術的基礎,與學員討論各種在農村可能發生的局部營造行為,思索著各種農村環境改善的可行方案。[5]
3. 我在屏南社大的經驗回饋
20071月,屏東社區大學擴大為兩所,屏北社區大學由社團法人社區大學文教發展協會承辦,邀請歷史學者王御風先生擔任主任;屏南社區大學則由社團法人瓊麻園城鄉文教發展協會承辦,邀請建築與社造領域學者王敏州先生擔任主任。由王御風主任重啟第四屆屏東學研討會,並由王敏州主任論述以「尋找屏東流域」為名,探索「屏東流域」此一文化內容實體是否存在,是否可能成就一個動人的文明。[6]
旗美社大十個年度,以實穗之姿展現:社大十年的草模型
我樂意在旗美社大這個交響樂團中,擔任小提琴手的角色,與大家共同奏鳴「四季」的樂章。

節令【穀雨】:
1.農村社大十年第一場論壇,可能協力單位:大高熊論壇核心成員、全國關心農村的團體、大專院校、友好組織、企業、高雄市政府、教育部、內政部等等
2.預期的呈現與產生的效應:當旗美農村地區成為高雄都的一部分,農村社大十年累積的地方知識,藉由論壇與都心區建立更強的伙伴關係,拓展農村意識。

節令【芒種】:
1. 農村社大十年第一場成果展,召喚昔日講師、學員回到母校共同分享十年來點點滴滴。
2.課程的博覽會提供創新的課程,鼓勵學員重回母校終身學習,鼓勵講師更多貢獻。可能形式:講師座談會、學員座談會、工作坊、演講、影片播放….等等形式。

節令【處暑】:
1.邀請近十年來參與農村工作坊的伙伴,國內外講者共同來籌辦「社區教育與農村工作坊」,旗美社大扮演總籌畫處角色,讓協力團隊對農村做出更大貢獻。
2.都心端提供論壇場地,讓更多都心居民接受到訊息;偏鄉端提供農村體驗,讓更多積極公民擁有農村記憶。

節令【大雪】:
1.邁向新的十年,回首本年度的盤整,是否有所收穫,期望今年建立的農村社大農民曆,能集結成冊,成為農村社大知識索引書,引領出下個年度計畫。
2.意猶未盡,請期待下年度【小寒】的願景工作坊。


誠摯邀請大家共同來建模型……

建模技巧之一:十年如一日。

建模技巧之二: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



[1] 資料來源:旗美社大網站:http://cmcu.ngo.org.tw/node/501,惟為了閱讀方便,已略精簡,如對旗美社大相關論述有興趣,請詳旗美社大官網。
[2]王敏州,2010,〈從「農村社區營造」到「營造農村社區」-以旗美社區大學農村建築課程為例之行動研究〉。《地方視角的反思與詮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Thomas2010,〈八八災後社區重建的參與觀察〉,《台灣人權促進會的季刊秋季號》,
[4]王敏州(2003),〈從環境變遷論述在地性全球化下台灣農村型社區營造的新契機(上)〉,《社大開學》,第10期。
[5]許育典、紀筱儀(2006),〈社區大學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反省〉《教育政策論壇》,第九卷第二期:52-53
[6]黃申在,2010,〈地方學與社區大學之中心與外圍-實踐個案與空間性觀點〉。《地方視角的反思與詮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