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社大十年-資深講師-雪光老師

目標
今天下午訪談雪光老師
期望能透過010的主訪
與津君的文字記錄
讓民謠班與社大的脈絡有些初步的梗概
收穫
1.對於社大十年的期許
雪光老師提到許多期待,包括對學術性課程,如果在社大能開成,農村的年輕人,就不用搭公車到都市去學電腦,學料理,學設計,在社大也能充實第二專長。
2.關於反水庫的年代
雪光老師提到永豐,秀梅,允斐等前輩當年在農村運動時,還找到日本時代文獻,證明水庫不適合蓋在地質脆弱的黃蝶翠谷,尤其是當時的秀梅為了辦工作坊,也曾經歷靦腆的募款年代,省省花錢,工作坊也不是叫便當,買菜開伙,剩下的錢,還運用來修菸樓,保存美濃的古蹟。
3.生祥的音樂
生祥也是雪光老師國中教過的學生,由於雪光老師是受正統的音樂訓練,所以作曲方面,對於格律的要求,讓雪光老師敬佩的是生於民國元年的音樂大師黃友棣,一生奉獻於樂教,記錄大時代的故事與民族的脈動,創作數量相當可觀的作品,被譽為『在五線譜上跑馬拉松的作曲家』。如果是現在,雪光老師覺得二種音樂都很重要(黃友隸的音樂與生祥的音樂),都對文化有助益。

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實穗講座-1

實穗講座
縣市合併之後-大高雄市民的終身學習願景
陳銘彬    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理事長
vs
王敏州    旗美社大課程委員會召集人

糧食自給率-實穗展覽主題之一

旗美社大實穗展覽主題之一
糧食自給率
主題解說:逸姿
影片編導:Moon

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2010年11月4日(四)每月一次社區訪視

聚會地點:旗山中寮社區
時間:上午10:00~下午14:00
主持人:上次決議:南新慈雅
記錄:上次決議南新翠萍
議程暫定:
1.交通重建議題(暫定瑞昇擔任引言人)
參考資料:甲仙大橋等照片或影像記錄
2.歷史感重建-以南新香蕉新樂園為例(暫定慈雅擔任引言人)
參考資料:南新相關影像或照片記錄
3.與水共生-從氣候變遷談起(暫定由我擔任引言人)
參考資料:
3-1.凡那比之後,縣市合併之前:高雄都水岸的想像: 小地方新聞網
   http://www.dfun.com.tw/?p=30774
3-2.高雄縣市合併後,「宿場町與河川」的想像: 小地方新聞網
http://www.dfun.com.tw/?p=28535
3-3.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建築與都市新思維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s_F_-h6syA
4.社區導覽(與重建相關為佳)
5.回饋與討論
請同仁再提醒社區與口頭邀請淑媛是否參與。

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凡那比之後,縣市合併之前:高雄-環亞熱帶都市的水岸的想像

凡那比之後,縣市合併之前:高雄-環亞熱帶都市的水岸的想像

文:王敏州

    在莫拉克風災屆滿週年(200988)之後的九月十九日,凡那比颱風造訪台灣,高雄地區除了原來莫拉克風災所造成的重建區域之外,這次連高雄市區也受到凡那比風災的影響,愛河19日河水暴漲,河水漫溢河岸週邊區域,高縣市交界的高市三民區一帶,更是水深約100公分,讓高市一夜之間也經驗了水鄉澤國的災難感受。   
    顯然老天爺在台灣行政區域縣市合併這件事上,也表達祂的看法。高雄必須提早因應縣市合併的議題,尤其是對於災難社會的因應,縣市邊界重新界定的同時,也要考量自然邊界的地理意涵。
    Escobar在其2001年發表的〈Culture Site in PlaceReflections on Globalism and Subaltern Strategies of Localization〉文章提到:
    無論「全球」如何打造地方與區域世界,重要的是學會看見以地方為基礎的文化、生態和經濟實踐,是重構地方與區域世界的另類視野與策略。在社會層面上,有必要考慮能夠使防衛地方-或者更精確的說,地方的特殊建構,以及這所導致的地方重組-成為可實現之計畫的條件。(Escobar2001
    既然高雄縣市合併,官方說法上,係為了全球競爭力,那麼這樣的企圖,在面對災難因素的推波助瀾之下,經由相對弱勢處境來重構地方,必須展現出其反制全球化的積極作為。
    在災後的第5天,實際騎單車踏查愛河沿岸,發現有建築物也開始裝起了水閘門,這在屏東林邊淹水地區常見到的設施,是否意味著高屏也有著類似的「以地方為基礎的文化、生態和經濟實踐」,其「重構地方與區域世界的另類視野與策略」就是建築物裝設水閘門設施?暗示高屏未來也可以縣市合併在這「地方的特殊建構」,成為防衛地方的計畫實現條件?
    就參與高雄縣市合併的公民觀點,筆者更贊同芬蘭地理學家Anssi Paasi 在〈Territories, Boundaries, and Consciousness〉文章提到他的觀察,意即「區域化」,除了只是政治地圖上的一條線外,還涉及了「概念或象徵性外形的形構」。(Paasi1996)因此筆者試著勾勒一個想像,一個與河流共生的可能建築元件的思考,試著代替醜陋的水閘門想像,作為相對弱勢反制全球化負面效果的「重構地方與區域世界的另類視野與策略」公民看法,企圖提醒參與縣市合併的高雄都的公民,我們有權利表達我們對高雄「概念或象徵性外形的形構」的思考,諸如地圖、景觀、地標及其他各式各樣的想像,建構地方的象徵,使地方成為人群生活的重要部分。


災後的第5天,實際騎單車踏查愛河沿岸。
愛河沿岸有建築物也開始裝起了水閘門。
愛河沿岸有建築物也開始裝起了水閘門。
筆者手繪與河流共生的可能建築元件概念或象徵性外形的形構。

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RDCCL NGO Leaders Forum: Do Something, Even a Bit

RDCCL NGO Leaders Forum: Do Something, Even a Bit

The ethnic issue after Typhoon Morakok

It is sad that aboriginal people have lost their original houses after Typhoon Morakok . This was ascribed to unsuitable government housing policies generated from a poor understanding of aboriginal culture and local climate conditions.In this session, we discussed extensively the profound effect by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aboriginal people.Thus, both sustainable houses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can be restored for them. Hopefully, we can guide them to a sustainable living in the future.

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From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o Establishing Rural Community-The Action Research With the Courses of the Rural Architecture of Chi-Mei Community University as Example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combines with rural community empowerment, rural cultural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creative action and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transformation in Taiwan rural area. Therefore there are many connections between related courses of the rural architecture and the rural landscape of the special of the rural community. The action research intends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cess of the rural community empower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s of the rural architecture of Chi-Mei community university. Also it points out the suggestion and improvement on cultural and creative action research in the rural area.



ACKNOWLEDGEMENTS

Thanks to my colleagues in the rural area, who show me every day how community empowerment, creativity, art and rural culture fit together. The author is grateful to this support.

REFERENCES



Wang, M. C.,2006A STUDY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WITH THE RURAL COMMUNITY EMPOWERMENT AS EXAMPL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lanning and Design, 2007, NCKU, Tainan, Taiwan
Wang, M. C.,2006The Experience of Rural Community Participatory Design in Kaohsiung and Pingtung Areas and Redefining the Rural Architecture Design Profession “, The 18th Conference of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he R.O. C.
Wang, M. C., 2004and so on, A previous study of countryside valuable creativity knowledge platform construction,  2004 National Community University Fine Curriculum Conference.
Wang, M. C., 2003From environmental trend elaborates the new turning point of Taiwan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under glocalization1, Community University Opening, V10, 40-42.
Wang, M. C., 2003From environmental trend elaborates the new turning point of Taiwan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under glocalization2, Community University Opening, V12, 38-39.

協力造屋同學會

由於現代專業的分工,建築產業在市場經濟的架構下,區分為土地投資者,狹義來說就是建設公司,是這個產業的上游;建築師與專業技師,將土地成本藉由書面計畫(Paper Work)鋪陳土地與建築物的產值,並由施工業者,也就是營造廠與建築工班,轉換成商品,是這個產業的中游;房屋廣告行銷及室內裝修及購屋投資客或房屋仲介業加上消費者,也就是建築最終的使用者,形成這個產業的下游。

於是對於「家」的想像,往往成為窮盡一生辛勤工作的積蓄來換取,也永不可得的追求,因為想像的源頭是土地投資者決定,決定如何完成是專業者控制,使用者只剩下與仲介者殺價的事,只能決定用幾個月或者幾年的薪水來掙得小小「住」的滿足。
然而在南台灣的某個小地方,由於筆者參與了農村社區大學的環境與健康學程的建築教學,認識了一位築夢踏實的學員,是一位協力造屋實踐者。這個經驗震撼了我這個坊間所稱學有專精的建築專業者。與其說是教了什麼綠建築或者永續發展的住宅設計概念給農村社區的朋友,倒不如說是,從這群協力造屋的朋友身上學到「身土不二」的可能性:專業者可以是協助者,身邊的親人朋友,可以是支持者,而遠道而來的朋友的朋友還可以成為建築創作的體驗者。
這樣美好的經驗,當然由使用者來述說,一定更可歌可泣,因為我認識他已經五年了,認識的時候,房子蓋了一半,今年冬至後的感恩午餐會,我終於一睹這個共同創作的全貌,也就是「家」的想像進入夢想實現的完整樣貌。從事建築專業工作接近二十年,這樣動人的經驗,真是不多得。我習慣為陌生人設計上百戶集合住宅,從來不知道住進什麼人,也不知道是哪些陌生的建築施工者完成我的設計。使用者最滿意哪個設計,施工者又如何克服技術上的困境,這都是這個專業令人洩氣的部分,明明與人有關的產物,卻又因為專業的分工,時間的壓縮,經濟的考量,你無從得知與接觸幫助你而付出努力的人。
看著所有為朋友圓夢的這群朋友的朋友,朋友的親人,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分享共同協力造屋的美好經驗,分享來自台東的朋友現場製作的「爆米香」,建築設計者、建築施工者、建築使用者、土地擁有者,共同擁有這份喜悅與記憶,旗美社大的建築課程,讓我這個專業建築者反省了許多這個專業剝離於人的部分,也給了我更多投入建築改革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