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2010年11月4日(四)每月一次社區訪視

聚會地點:旗山中寮社區
時間:上午10:00~下午14:00
主持人:上次決議:南新慈雅
記錄:上次決議南新翠萍
議程暫定:
1.交通重建議題(暫定瑞昇擔任引言人)
參考資料:甲仙大橋等照片或影像記錄
2.歷史感重建-以南新香蕉新樂園為例(暫定慈雅擔任引言人)
參考資料:南新相關影像或照片記錄
3.與水共生-從氣候變遷談起(暫定由我擔任引言人)
參考資料:
3-1.凡那比之後,縣市合併之前:高雄都水岸的想像: 小地方新聞網
   http://www.dfun.com.tw/?p=30774
3-2.高雄縣市合併後,「宿場町與河川」的想像: 小地方新聞網
http://www.dfun.com.tw/?p=28535
3-3.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建築與都市新思維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s_F_-h6syA
4.社區導覽(與重建相關為佳)
5.回饋與討論
請同仁再提醒社區與口頭邀請淑媛是否參與。

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凡那比之後,縣市合併之前:高雄-環亞熱帶都市的水岸的想像

凡那比之後,縣市合併之前:高雄-環亞熱帶都市的水岸的想像

文:王敏州

    在莫拉克風災屆滿週年(200988)之後的九月十九日,凡那比颱風造訪台灣,高雄地區除了原來莫拉克風災所造成的重建區域之外,這次連高雄市區也受到凡那比風災的影響,愛河19日河水暴漲,河水漫溢河岸週邊區域,高縣市交界的高市三民區一帶,更是水深約100公分,讓高市一夜之間也經驗了水鄉澤國的災難感受。   
    顯然老天爺在台灣行政區域縣市合併這件事上,也表達祂的看法。高雄必須提早因應縣市合併的議題,尤其是對於災難社會的因應,縣市邊界重新界定的同時,也要考量自然邊界的地理意涵。
    Escobar在其2001年發表的〈Culture Site in PlaceReflections on Globalism and Subaltern Strategies of Localization〉文章提到:
    無論「全球」如何打造地方與區域世界,重要的是學會看見以地方為基礎的文化、生態和經濟實踐,是重構地方與區域世界的另類視野與策略。在社會層面上,有必要考慮能夠使防衛地方-或者更精確的說,地方的特殊建構,以及這所導致的地方重組-成為可實現之計畫的條件。(Escobar2001
    既然高雄縣市合併,官方說法上,係為了全球競爭力,那麼這樣的企圖,在面對災難因素的推波助瀾之下,經由相對弱勢處境來重構地方,必須展現出其反制全球化的積極作為。
    在災後的第5天,實際騎單車踏查愛河沿岸,發現有建築物也開始裝起了水閘門,這在屏東林邊淹水地區常見到的設施,是否意味著高屏也有著類似的「以地方為基礎的文化、生態和經濟實踐」,其「重構地方與區域世界的另類視野與策略」就是建築物裝設水閘門設施?暗示高屏未來也可以縣市合併在這「地方的特殊建構」,成為防衛地方的計畫實現條件?
    就參與高雄縣市合併的公民觀點,筆者更贊同芬蘭地理學家Anssi Paasi 在〈Territories, Boundaries, and Consciousness〉文章提到他的觀察,意即「區域化」,除了只是政治地圖上的一條線外,還涉及了「概念或象徵性外形的形構」。(Paasi1996)因此筆者試著勾勒一個想像,一個與河流共生的可能建築元件的思考,試著代替醜陋的水閘門想像,作為相對弱勢反制全球化負面效果的「重構地方與區域世界的另類視野與策略」公民看法,企圖提醒參與縣市合併的高雄都的公民,我們有權利表達我們對高雄「概念或象徵性外形的形構」的思考,諸如地圖、景觀、地標及其他各式各樣的想像,建構地方的象徵,使地方成為人群生活的重要部分。


災後的第5天,實際騎單車踏查愛河沿岸。
愛河沿岸有建築物也開始裝起了水閘門。
愛河沿岸有建築物也開始裝起了水閘門。
筆者手繪與河流共生的可能建築元件概念或象徵性外形的形構。

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RDCCL NGO Leaders Forum: Do Something, Even a Bit

RDCCL NGO Leaders Forum: Do Something, Even a Bit

The ethnic issue after Typhoon Morakok

It is sad that aboriginal people have lost their original houses after Typhoon Morakok . This was ascribed to unsuitable government housing policies generated from a poor understanding of aboriginal culture and local climate conditions.In this session, we discussed extensively the profound effect by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aboriginal people.Thus, both sustainable houses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can be restored for them. Hopefully, we can guide them to a sustainable living in the future.